2011年第一期&第二期
发布时间: 2011-11-28 浏览次数: 1981
前  言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读书原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当前却越来越成为一种“集体行为”。 功利性读书成为普遍现象,其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正在退场。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精神境界。在浅层次的书里汲取养分,只会形成浅层次的认识水准。 1904年,卡夫卡在给朋友奥斯卡·波拉克的信中写道:“人们只应该读那些咬你、刺痛你的书。如果我们所读的一本书不像一拳打在脑门子上那样让你警醒,那读它干嘛”?

   《好书推荐》栏目每年不定期编辑刊出,其宗旨:在提倡多读书的前提下,希望我们大学生读者慎重地选择图书,多读经典,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远离世俗庸俗读物。

 


2011第一期
 
1.《通往奴役之路》
    本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书中论述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坚持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学和著述,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哈耶克及其著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馆藏分类号:F091.3/40  

 

2.《哈耶克论文集》

    邓正来选译的《哈耶克论文集》着重讨论了哈耶克在建构其法律理论和政治理论的过程中的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哈耶克"社会秩序分类学"的建构;二、哈耶克"行动结构与规则系统"框架的确立;三、三分观的确立与"文化进化"命题的阐发;四、从"无限民主"的批判到"有限民主"的确立;五、对社会正义的批判与否定性正义的确立;六、从欧洲大陆法治国向普通法法治国的转换;七、哈耶克关于自由主义与非西方或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讨论。本书对在认识和研究哈耶克思想时提供某种线索,同时也能够大体上反映出哈耶克基本观点的发展理路。
馆藏分类号:F091.3/36  
 
3.《哈耶克传》
    每一个时代只有极少数人,他们的心灵。偶然地,因为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获得了对根本问题的敏感性。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思想者”,其实他们与我们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无法对话。因为那些问题从来不为大多人所关注。哈耶克就属于这种人。在本书,艾伯斯坦将哈耶克作品的全貌准确完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并勾勒出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哈耶克最早从其良师益友路得维希·冯·米塞斯那里接触并服方膺了自由市场的理念,在此后的岁月里,哈耶克的研究遍及各个领域,他用一系列权威著作论证了自由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法律、政治、伦理和经济条件。对于要了解哈耶克本人的社会哲学体系的人来说,能够从此书获得一个详尽的阅读线索,它也确实能够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上个世纪的遭际——这个世纪与思想家本人的平淡生活大不相同,充满了复杂多变的戏剧性情节。
馆藏分类号:K837.12/53

 

 


2011第二期

 

 

1.《毛泽东传》
    经济发展决不会让个人领导的角色远离而去,政治决不会离开经济舞台而消逝,因为政治终归是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表达。全面认识毛泽东是客观评价毛泽东的前提和基础,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正是一本关于毛泽东传记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毛泽东传》与我们常见的编年体式的传记作品有较大的不同,它侧重于从人物的思想发展线索和政治观点演进过程的角度评述毛泽东一生。作为西方作家,可能深受《荷马史诗》式叙事手法的影响,《毛泽东传》行文优美流畅、生动自如,叙事与评论交织一起,气势恢弘磅礴,让人感觉是在为一部历史大片作解说。为了展现毛泽东某一方面,作者采用宏大叙事的手法,长时间跨度地集中描述毛泽东某一性格特征在行为上的表现,或者某一思想观点发展演变过程,这样虽然会从局部打乱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但是让人更多地了解毛泽东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的演变历程,把握毛泽东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作者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与其说作者这本书写的是《毛泽东传》,倒不如说写的是《毛泽东评传》。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许,任何历史读本和人物传记都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但本书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将这一历史巨人的人生经历与心理历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看到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并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
    罗斯·特里尔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大西洋月刊》编委,美国政治学协会会员。
馆藏分类号:A751/1-1
 
2.《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沈志华作者是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人们关注的学者之一。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历史真实,以及这种真实所包含的历史复杂性的艰苦探索。《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理应被看作是国内研究朝鲜战争的一个新的起点。沈志华从中苏同盟的形成和朝鲜战争的起源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了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中苏同盟的实际结果和客观影响,论述了中苏同盟与朝鲜爆发的战争之间的关系;中苏结盟后对朝鲜问题的政策存在哪些分歧;在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的危险情况下作为同盟国的中国和苏联各自的考虑及所采取的不同对策;毛泽东是什么时候以及怎样下定决心派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以及中国参与朝鲜战争以后对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
馆藏分类号:K312/2(Ⅱ)  
 
3.《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毛泽东与莫斯科有过长达四十年的密切关系,这些关系过去长期属于机密,人们只能从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以及毛泽东自己的一些说法中了解这些关系。但这些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回忆、说法,使得本来就扑朔迷离的历史事实本身变得更加面目不清。近些年来,国内大量涉及毛泽东与莫斯科关系的历史档案先后公开。作者根据大量有关中苏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涉及到毛泽东与莫斯科关系的历次重大事件以及毛泽东性格和处事特点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文中所及中共历史上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景都是鲜为人知的。当这些触目惊心又“似曾相识”的历史卷展现在眼前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的确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杨奎松(青石),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馆藏分类号:A752/55(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