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
发布时间: 2013-11-29 浏览次数: 1066
前  言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读书原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当前却越来越成为一种“集体行为”。 功利性读书成为普遍现象,其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正在退场。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精神境界。在浅层次的书里汲取养分,只会形成浅层次的认识水准。 1904年,卡夫卡在给朋友奥斯卡·波拉克的信中写道:“人们只应该读那些咬你、刺痛你的书。如果我们所读的一本书不像一拳打在脑门子上那样让你警醒,那读它干嘛”?
   《好书推荐》栏目每年不定期编辑刊出,其宗旨:在提倡多读书的前提下,希望我们大学生读者慎重地选择图书,多读经典,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远离世俗庸俗读物。

 

                                                                                                                                                              王本欣

 


2010年第一期
    何谓大学?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常问常新的问题,本期希望通过《逝去的大学》、《谁的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三本书引起人们对于现今大学教育的关注、反思。

1.《逝去的大学》
    关于大学精神的缺失,无疑是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国高教体制所面临问题的总核心。没有了高尚精神的大学,就如一个人没有脊梁一样。直面当前大学教育问题的书充斥于世,这本书是温和的,仿若静水深流,在回顾那些老大学的办学精神的同时,希望引起人们对于现今大学教育的关注、反思。编者陈远说:“这些老大学的流风余韵,可以看做是过去大学的一个缩影。现在回过头看看我们前辈的故事,看看他们的生活和理想,可以作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借鉴。”他还认为,这是一本关于“过去的大学”的书,更多关注的是过去的大学。
    本书分三辑:第一辑“大学与校长”选取当时名胜一时的大学中最著名的校长,或叙述他们创建学校之时的艰辛,或叙述他们在大学生存环境发生转变之际的境遇以及选择。不仅记“其迹”,而且记“所以迹”。蔡元培、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司徒雷登、唐文治……这一串名单,可以作为过去大学校长的一个缩影,从中当可窥探出过去大学的发展史。第二辑“大学往事”,选取了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云南大学等过去少为人提起的大学,这些大学至今多已不复存在,看看发生在过去这些校园里的故事,当知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所在。第三辑“大学理念”是近年来时贤对于过去大学留下来的资源的一种梳理,可以看作是对当下教育的谏言。
    读过此书后,或许把这本书献给正在大学里读书的莘莘学子以及跟我一样曾经在校园里读过书并且迷惑过的人们,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自己。
馆藏分类号:G649.2/16
 
2.《谁的大学》
    本书最重要的主题,是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的批判。这一运动,已经使中 国的高等教育误入歧途。更糟的是,人们虽然在这一运动发足之际对之百般嘲弄, 但几乎没有人提出过系统的批判。《谁的大学》,带你体验中美的文化和教育差异,引发我们对中国教育现状深深地思考,是以一本提升思想高度的书。读过此书我们会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我们的大学教育有全新的思考和认识。
馆藏分类号:G649.21/15
 
3.《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的品质系国之兴衰,乃因她是包括科学、制度、观念、文化等整个社会创新的最重要源泉。但只有世界一流大学能最称职地担当起创新源泉。原因就在于使这些大学之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那些特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基于一个重要事实:大学是国家的智力支撑,大学的兴衰与大国的兴衰密切相关。与此相关联,丁学良既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现代强国崛起的丰富实例,又进行了透彻分析。他指出,国家实力包括软力量和硬力量。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力量的发源地。而在21世纪,相对于技术应用造成的硬力量,由新知识、新观念、新的制度结构等构成的软力量更为重要。
    我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正如丁学良先生所指出的,不是量的差距而是质的不同。中国大学原本起点不低,它的落伍源于50多年前走“苏式”道路后与世界大学主流脱节这一不幸事实,其中,对大学所作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功利性定位是主要原因。
馆藏分类号:G64/7
 

 


2010第二期

    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本期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梦的解析》、《正义论》三本久负盛名的哲学著作使广大读者了解哲学,点燃对哲学的兴趣。

 

1.《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正如正如罗素自己所言:“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哲学史家所做的为多。我还发觉这一点对于一般读者未必是很熟悉的那几段时期,尤其必要。经院哲学的大时代乃是十一世纪改革的产物,而这些改革又是对于前一个时期的颓废腐化的反作用。如果对于罗马灭亡与中古教权兴起之间的那几个世纪没有一些知识的话,就会难于理解十二、三世纪知识界的气氛。在处理这段时期时, 目前已经有不少部哲学史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仅仅在它们之中再加上一部。正如处理其他时期一样,我的目的仅仅在于提供——就造成哲学家们的时代而言,以及哲学家们对于其形成也与有力焉的那些时代而言,——我认为是若想对哲学家有同情的理解时,有必要加以叙述的一般历史。”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哲学史》并不是本标准的哲学史,所以在正规的课堂里是没有它的席位的,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正规的叛逆, 造就了它的今天。虽然它有时失却客观(作者常以他自己的想法去评价别人,譬如对苏格拉底),这不是一种历史的写法,但它总给人一种启示,引导你去怀疑你所面临的一切自然物与非自然物,如果你正在或将要前进在成为智者的路途,那么你应该看《西方哲学史》。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880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893年获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接着改学哲学,于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毕业后曾游学德国学经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1920年访问中国和苏联,著有《布尔什维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一书。晚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曾参与召开国际战争罪审判法庭。生前的最后三年出版了一生最优秀的著作之一《自传》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有人称他是二十世纪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馆藏分类号:B5/7
 
2.《梦的解析》
  “我若不能让天上的神低头,也要使地下的魔鬼让路。”  ——《梦的解析》中引用维吉尔的名言。回首20世纪的部分有影响的著作,它们或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或切中了当年的时代脉搏。也许,同时代的巨作我们无法一一论及,好在我们的回眸重在展示而非比较,毕竟,在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难以忘怀的经典。
    这本书原本计划于1899年出版,但是,一位颇富眼光的出版商看出了此书的价值,将它的出版定在具有纪念意义的1900年。《梦的解析》之所以广受非议,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更多地将目光集中于书中关于“性”的论述上。《梦的解析》着重探讨了“性”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无疑触及到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俄狄浦斯情结”这样的结论,显然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无法容忍。
    然而,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梦的解析》作为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之作,其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对“性”的惊世骇俗的探讨,而恰恰是那些关于梦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引导人们推开“梦”这扇大门,第一次真正走进人类深藏的内心世界,发现无法被意识所控制的潜意识,竟然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心理内容和巨大的创造力。弗洛伊德用一种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从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弗洛伊德对20世纪人类的焦虑和梦魇从人性上进行了探讨,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成为20世纪最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哲学上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重要渊源,今天,在超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抽象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
馆藏分类号:B842.9/2
 
3.《正义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自1971年问世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重视,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出版之后,受到热烈讨论,被列为不少大学课程的必读书籍之一。由它引发的各类争鸣或研讨文章,更是汗牛充栋,目不暇接。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罗伯特·达尔表示:罗尔斯的著作在英语国家立即被承认是对政治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贡献。《正义论》一书之所以能起到如石击水的效应,关键在于它打破了西方政治哲学万马齐喑的冷清局面。西方政治哲学的衰落已是众所周知,专攻政治理论的学者爱·麦·伯恩斯说:在政治学说的阳光下没有多少新东西。这充分表明了西方传统思辨方法构筑的理论体系的困境。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则以其独特性和思辨性令人耳目一新。
    罗尔斯把既存的主导西方社会的正义理论分为两大类:(一)功利主义的正义观。罗尔斯将其概述为:如果社会主要体制的安排获得了社会全体成员总满足的最大净差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因而也是正义的社会。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谋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思考问题的思路是:每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所得来衡量自己的所失,社会的幸福由个人的幸福构成,个人的原则是尽量扩大自己的福利,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的原则则是尽量扩大群体的福利,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成员的欲望构成的总的欲望体系;(二)直觉主义的正义观。 
     约翰·罗尔斯1921年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又在该校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1950—1952年)、康奈尔大学(1953-1959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960-1962年)和哈佛大学(1962-)任教。
馆藏分类号:B82-06/7  

 

 


2010第三期

    本期介绍了克里思・马修斯的《硬球》、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戈尔巴乔夫《20世纪的精神教训》三本不同类型的书。

 

1.《硬球》
    “硬球”是本书独创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概念,它在本书中既指政界人物为了胜出、权力和成就,而展开的讲求实际、大胆出击、不畏艰难、“过关斩将”的竞争游戏,也指他们进行这种“硬碰硬”或者说“打硬战”的激烈游戏时,所使用的各种巧妙有力的手段与技巧。

    作者克里思・马修斯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奠定他的名声的就是这部百年难遇的经典之作、被《读者文摘》评为最佳非小说类作品的超级畅销书。 马修斯曾先后担任美国参议员弗兰克・莫斯的助手、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的演讲撰稿人、国会众议院议长蒂普・奥尼尔(第95-99届)的首席助理兼发言人,数十年生活在政坛高层的幕前幕后,经历,目睹了许多政治人物的沉浮成败,是一个真正了解政治,懂得政治的人。 马修斯认为,政坛风云人物的成功智慧与从政艺术,不应该只对雄心勃勃的政界人士有价值,其中包含了人类永恒的真理,应该公诸于世让更多的人分享,去实理人生,事业的成功与辉煌。所以,他便写下了这本揭示政坛成败潜在法则,像优秀小说一样脍炙人口的佳作。 自1988年首版以来,本书在美国一直畅销不衰,并被迅速译成其他语种,在许多国家流传。它不仅受到政界人士的钟爱,也备受企业家、公司白领、大学生、青年人的欢迎。

    本书的问世使马修斯获得了“政治游戏的分析师”、“当代的马基雅弗利”的称号。 克里思・马修斯现在是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CNBC)《硬球》节目主持人、《旧金山观察》的高级评论员。

馆藏分类号:D771.2/53  
 
2.《货币战争》
    宋鸿兵这本《货币战争》2007年一出版,成为当年最热销的财经类畅销书。本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哪怕有阴谋论的嫌疑,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这个阴谋论是目前为止体系最完善的阴谋论,可以解释历史上绝大多数正史无法解释的历史事件。
   它的价值还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在新的角度上进行解释,通俗的普及了金融和经济学的基础概念。让我们读者至少有那么一点认识,另外,本书对于中国金融开放面临风险的战略危机意识非常值得提倡。中国正处在这一特殊的“战略拐点”上,需要实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突破。对于金融领域的开放,国内大多数学者和决策者关注的是“战术”层面的风险,但实际上金融开放的最大风险源自“战略”层面,即金融开放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中国金融业要顺利走向开放绝对不能少了这样的战略危机意识。
馆藏分类号:F831/87
 
3.《20世纪的精神教训》
    本书是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日文版于1996年7月出版。先后被译为俄、德、意、法、韩等多种文字。戈尔巴乔夫与池田大作的对话起于1993年历时一年半之久他们从各自不同的经历与见识来进行思想的交锋、语言的切磋以及不同的世界观的交流。本书中他们作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阐析与总结了20世纪的精神教训,探讨了解决20世纪遗留问题的一些想法。作者和戈尔巴乔夫,两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知识体系,对东欧剧变用另一种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不曾知道的事迹。用一种人身因素的观点描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作者戈尔巴乔夫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20世纪90年代初就任苏联历史上首任总统,坚决推行修宪等大规模的政治改革。翌年,因苏联解体而辞去总统一职。曾获颁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哈佛大学与日本创价大学等名誉博士称号。现任弋尔巴乔夫基金会主席、国际绿十字第一届主席。

馆藏分类号:D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