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
发布时间: 2013-11-29 浏览次数: 951
前  言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读书原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当前却越来越成为一种“集体行为”。 功利性读书成为普遍现象,其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正在退场。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精神境界。在浅层次的书里汲取养分,只会形成浅层次的认识水准。 1904年,卡夫卡在给朋友奥斯卡·波拉克的信中写道:“人们只应该读那些咬你、刺痛你的书。如果我们所读的一本书不像一拳打在脑门子上那样让你警醒,那读它干嘛”?
   《好书推荐》栏目每年不定期编辑刊出,其宗旨:在提倡多读书的前提下,希望我们大学生读者慎重地选择图书,多读经典,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远离世俗庸俗读物。
 
 

2013年第一期
    本期通过介绍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薛涌的《直话直说的政治》使读者了解美国的民主与大国崛起之路,进而思考与反省我们国家的文化、制度与国家崛起之路。
 
1.《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亲自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上册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同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
    这部书之所以成为名著,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托克维尔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他对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的观点。他还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一些极为著名而且后来果真应验的社会学预测。比如,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前途的预测,关于美国北方和南方将来可能发生战争的预测,关于当时尚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将来必被美国吞并的预测;尤其是关于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连卡内基称他为未来学的奠基人,是不无道理的。
馆藏分类号:D771.2/11  
 
2. 《大国的兴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肯尼迪教授开始撰写《大国的兴衰》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而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迅速发展已经被西方媒体称作是“神话”了。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的大国之路、对未来世界将如何面临中国崛起之挑战,都作了相当精辟的分析。目前在西方出现的有关中国崛起的各种观点,大体上也可以在书中找到“源头”。
    当然,对中国读者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近500年来,大国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作者开宗明义,在导言中说,他要讨论的是“近代和现代”(亦即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各国力量和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他试图探索和解释的是500年以来各大国的兴衰,而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肯尼迪不但把军事冲突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相互关系中,具有法国年鉴学派那种“总体史”的眼光,对 500年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段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分析了文化和权力的关系。他认为,追求权力是人类的共性,无论诸大国在争霸过程中实力发生何等变化,但人们追求权力的倾向似乎是恒久不变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指出了一种跨越国界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决定了在国际社会中生活的各国人民的文化。这是对全球性文化趋势进行探讨的一种尝试。
    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写《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这本将近700页之厚的理论书籍,竟会在近2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数次再版、新译,而后又登上中国非小说类的畅销书榜。
专长于国际关系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1945 年出生于英国泰恩塞德(Tyneside),1983 年,肯尼迪被美国耶鲁(Yale)大学聘为教授,并入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作过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访问学者。现任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迪尔沃思讲座教授、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

馆藏分类号:D5/32

 

3.《直话直说的政治》

    通过阅读本书,你或许这样认为美国的政治话语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你有问题不怪你自己。我们美国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美国人造成的,而是别人的原因。主权在民,责任却不在民……本书是作者几年来对美国这个直来直去的国家的一些直观观察,或许对如火如荼的美国大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作者薛涌,旅美学者。先后就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7年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同年进入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课程、现为波士顿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

馆藏分类号:D771.2/49

 


 
2013年第二期

    通过《母亲杨沫》《读史阅世六十年》《领袖们》三本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提供给读者广泛的思考空间:人性是什么?治学是什么?政治是什么?

 

1.《母亲杨沫》
    邵燕祥曾说过:“写历史人物,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老鬼的写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杨沫这一代在抗日战争前后参加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以及共产党的“思想改造”在其身上留下的烙印。老鬼的写作实现了对谎言、大话和伪造历史的纠正,因而成为类似写作中不会被大多数人效仿的标尺。
    母亲永远是沉默的。在老鬼的笔下,作为母亲的杨沫的“负面形象”第一次出现。杨沫以《青春之歌》一举成名,成为与丁玲齐名的老资格的女作家。而这本出于子女之手的文字,将母亲 “不光彩”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这是对中国讲究“面子”、讲究“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潜规则”的超越,因而具有一种罕见的震撼力量。 
    老鬼将母亲与秘书有暧昧关系的情形秉笔直书,这对于母亲和对于写作者自己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在书中,我们看到了性格极度扭曲的母亲的形象,将抽象主义和教条看得比婚姻、爱情和家庭更重要。杨沫则冷血地丑化侮辱自己的初恋情人张中行(《青春之歌》中男主人公余永泽的原型)。
    没有母爱的母亲——这也是老鬼笔下的母亲的形象。更可怕的是,她还可以抛弃子女,乃至将子女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在杨沫的心目中,很长一段时期里,子女根本没有什么地位,老鬼回忆说:“我到内蒙古没多久就给打成了现行反革命,过着被监督改造的生活。父母与我断绝了一切来往。无奈中,我只好给母亲写信求救,常常是我写四五封信,她才能来一封回信,还总是要我向党和人民低头认罪。我连想也不敢想她能来草原看看我,帮我解决问题。我明白即使我死了,她也不会来。” 
    人性是如何丧失的?母亲们在追求所谓“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是如何被一种非人性的主义异化为“铁人”的?俄罗斯伟大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在一九三九年写下这样的诗句:“一切一切永远地搞颠倒了,如今我已分辩不清,谁是野兽,谁是人……”母亲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一个时代如何把母亲及更多母亲变成了冷漠的机器?
馆藏分类号:K825.6/110
 
2.《读史阅世六十年》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一字一句回忆亲撰,内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阅读这本书,不仅可吸收他生平积累的治史心得,更可从何炳棣艰忍自强的性格和天生异禀的记忆力——特别有关三四十年代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师友和校风——重新体会中国过去百年的风云变幻。
    何炳棣,是中国早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到美国留学的青年学子。他在北美洲做研究有半个多世纪,是见证二战后西方中国学(China studies)勃兴的第一代中国年青学人,又被西方中国学界公认为中坚人物之一。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1975―76年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
馆藏分类号:K825.8/8
 
3.《领袖们》
    尼克松,这位登过高峰,也下过深渊的美国总统,这位根深蒂固的美国利益至上主义者,用流畅、生动而又富有情调的文字,描述了他所直接接触、在那个时代屹立于世界之颠的十几位伟大领袖人物。他试图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找到"领袖人物与众不同"的奥秘所在,同时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去分析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在本书中他写到:“那些不研究历史的人必然会被迫重复历史,而相反,如果一个时代的领导人比他们的前任看得更远,那是因为他们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之上。这本书写的是过去的领袖,但都是为未来的领袖们写的。书中的每一位领袖都研究了历史,并从中得到教益。我们又能进而向他们学习,这就使今后的世界有可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作为美国的总统(尼克松是美国史上唯一一位同时当过两届副总统与两届总统的人),一方面他自己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超凡的领袖智慧,另一方面年他更是有机会和世界各国的领袖作深入的交流,研读尼克松的《领袖们》,对于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思想脉络、总结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历史、认识今后的世界发展趋势,都是有裨益的。
馆藏分类号:K811/2

 

 


2013年第3期

   科普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一个交叉环节,培养读者创造力、想像力,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科技素养。本期介绍了《寂静的春天》、《时间简史》两本科普读物。

 

1.《寂静的春天》
  1962年,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女士撰写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环境问题的大规模辩论,此书的出版,促成了美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的建立,由此,“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开始深入人心。40年之后的1992年,美国最权威的书评组织推选《寂静的春天》为近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部重要著作之一。
    现代社会的发展,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在所谓文明进步的背后,人类对自我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往往容易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寂静的春天》讨论的是现在已经被禁用的杀虫剂滴滴涕带来的危害。蕾切尔·卡森花费4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由于对剧毒性农药滴滴涕的滥用,不仅仅是给花鸟虫鱼带来致命的危害,也包含着对人类的巨大危害。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在危害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时,通过污染食品、空气和水,进而在生态循环中的累积过程中,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同时,卡森女士还提出人类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大话题,以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技术进步的局限性,并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陈述问题。加上文中随处可见的闪动着智慧并叙述得极其优美的文字段落,使本书摆脱了科普读物那种枯燥的说教式的文体,细腻的文笔中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注。
“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是异常的寂静。鸟儿的歌声突然沉寂了,鸟儿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色彩、美丽和乐趣也在消失。”这样一个沉寂的春天是可怕的,我们要保护的环境,多少年后让我们的后代依然能听到鸟鸣,依然能看到清澈的河流。
    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本书引言中写道:“《寂静的春天》对我个人有深远影响,这本书是母亲坚持要我们在家阅读的几本书之一,至今仍记忆犹新。事实上,蕾切尔·卡森是促使我意识到环境的原因之一”。
馆藏分类号:21.117/47-1
 

 

2. 《时间简史》

  “时间-空间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奇点处或黑洞的一个奇点处结束。任何抛进黑洞的东西都会在奇点处被毁灭。”——斯蒂芬·霍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988年出版的一本科普读物《时间简史》,使他们开始知道斯蒂芬·霍金,这位英国物理学家和宇宙论学者的名字。其实,早在1974年,霍金就曾使人为之侧目。当时他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结论。他断言,黑洞能够释放放射线。而根据科学界的“常识”,黑洞是一种假设的衰弱星体,其吸引力极强,甚至连光都无法摆脱其作用,怎么可能释放放射线呢?据说,霍金在牛津大学附近举行的一次天文学会议上所做的这番讲话曾把他的一位同行气得暴跳如雷。 事实上,霍金一直试图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量子理论综合起来,这也是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一直未能获得成功的领域。霍金提出的方程式有助于揭示,为什么宇宙在150亿年的时间里由一点扩展成无限,以及为什么它又以一种被称为“宇宙险境”的方式对其本身进行收缩。因为他的研究,霍金被誉为本世纪继爱因斯坦后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学者和宇宙哲学家。
   《时间简史》是一部讲述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试图解答人类最古老的命题: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吗?宇宙是无限的吗?在霍金展示给人们的新的宇宙图景中,他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内,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而在量子物理学的框架内,他研究的黑洞辐射理论证明,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宇宙正是起始于此同爱因斯坦一样,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用语,甚至将所有的理论公式都弃之不用。他开玩笑说,别人告诫他,书中每增加一个方程式,书的销售量就会减少一半。无论如何,霍金取得了成功,《时间简史》在全球已经售出了几千万册。
   人们对于霍金的景仰,还来自于霍金对科学的执著精神和对生活的勇气。霍金20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该病将导致瘫痪,医生甚至预言他还只有两年的寿命,然而霍金却创造了奇迹。尽管如今他只能坐在装有马达的轮椅里,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

馆藏分类号:P159/3